您现在的位置:手蜂窝织炎治疗专科医院 >> 手蜂窝织炎饮食 >> 历史回顾黄家驷外科学第16版编

历史回顾黄家驷外科学第16版编

 

本文摘自裘法祖教授遗作《写我自己》。裘法祖教授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参加新中国外科学教材的编写工作,经历了《黄家驷外科学》第1~6版的编写全过程。这段忆述是一份珍贵的史料。

  解放前,我国没有自己编写的医学教材,医学院校使用的教材都是英文或者德文、日文的。在当时,各医学院校用何种文字的教材,与该医学院校的历史传统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东北几所医学院用日文教材,北京协和医学院、长沙湘雅医学院用英文教材,而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则用德文教材。解放后,全面学习苏联,所谓“一面倒”,因而都用俄文翻译过来的医学教材。记得第一本《外科学》就是由黄家驷教授主译的课本。

20世纪50年代初期,卫生部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我国的疾病种类与国外有所不同,例如血吸虫病、肝包虫病、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而在国外则罕见。我国的医疗条件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要强调重视简易而有效的诊疗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亟待有自己编写的医学教材。

年卫生部发下通知,嘱我参加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教材(卫生部李德全部长签发)。年秋,黄家驷院长接受卫生部委任,开始组织编写我国第一部《外科学》,参加编写的有6人:黄家驷(中国医学科学院)、方先之(医院)、曾宪九(北京协和医学院)、吴阶平(北京医学院)、兰锡纯(上海第二医学院)、裘法祖(武汉医学院)。

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向裘法祖教授颁发的聘书

记得当时在上海长乐路锦江饭店召开第一次编委会,决定先编写《外科学各论》,并讨论了全书的章节内容和编写程序。分配给我编写的篇章有颅脑和脊髓疾病,颜面、涎腺、颈部(含甲状腺)和乳房疾病,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黄家驷院长编写胸部疾病,兰锡纯教授和曾宪九教授编写腹部疾病,吴阶平教授编写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疾病,方先之教授另请李鸿儒教授(上海第一医学院)协助编写运动系统疾病。当时我尚奔走在上海、武汉之间,医疗、教学任务很重,编写外科学15万字(包括插图)的工作主要是在上海每天夜间完成的。

我回国后虽然有编写《大众医学》科普文章的经验,但要我写正式的教材还是第一次。要参考较多的国外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来写。我给自己定下了几点准则,就是:文句要精练,条理要清楚,插图要合适,特别是检验项目单位和用药剂量不能有差错,标点符号、外文字母也要准确。在编写中不但丰富了我不少有关章节的理论知识,还提高了我的中文表达能力。

年夏全书脱稿,先以讲义形式分成四本(不加插图)刊印,即基本外科学(含腹部外科)、胸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和矫形外科学。先在执笔者工作的医学院试用,同时送全国各医学院外科教研组征求意见。一年后,按收集到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于年5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万字,称为《外科学各论》。

《外科学》第一版编委合影(前排左起:曾宪九、吴阶平、方先之。后排左起:兰锡纯、黄家驷、裘法祖)

第一版出书后获得全国各医学院的好评,并要求增加外科学总论内容。于是年春开始组织编写包括外科学总论在内的第二版,执笔者人数增至来自7个单位的13人,全书字数增至万字,称为《外科学》。兰锡纯教授和我受黄家驷院长的委托,年春专程到北京整理全稿:调整编写程序,统一专用名词,润饰文句,特别注意检验项目和用药剂量等,每人每日要整理10万字左右的文稿,每日工作约10~12小时。兰锡纯教授大我七岁,他工作严谨,学识渊博,中文底子很厚,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很爱护我,我很尊敬他,我们相处得非常和谐,在一起工作的10天,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日子。我特别记得,我们住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学生宿舍里,住的条件简陋。当时正值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后期,食品奇缺,三餐清淡,早餐仅稀粥加咸萝卜、腌菜而已。黄家驷院长经常来看我们,带来所需文具,纸、笔、剪刀、浆糊等等,这些文具对整理文稿十分需要,我们戏称为“修修、改改、剪剪、贴贴”的工作。在这10天里我还记得两件事,其一是:由于兰锡纯教授与梅兰芳相识,梅兰芳夫人患左上臂蜂窝织炎,我们去她家中给予治疗,为此,梅兰芳盛宴我们一次。其二是:张学良的弟弟也与兰教授相识甚久,请我们两人去北京新侨饭店美食匈牙利红烧牛肉。这两次宴请对我们来说确是“雪里送炭”,至今还记忆犹新。

第二版《外科学》终于年11月出版了,与第一版相隔仅4年。当时,进口书籍极少,此书一出版即销售一空,立即又要重印。这个情况充分说明了医学生和青年医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也大大鼓励了我们,并准备在年修订出版《外科学》第三版,但由于十年动乱未能实现。一直到年5月才又组成第三版编委会,到年4月《外科学》第三版才问世。

编著《外科学》期间,裘法祖教授与黄家驷教授在一起

自年第二版出版到年第三版出版的整整15年中没有外科学方面的新书。到了年~年期间,全国医学院校陆续复课,这就发生了所谓“书荒”现象。医学生和青年医生急需新的教材来充实医学知识,但《外科学》第二版不再重印,主要是第二版的执笔者还在文革的旋涡里,尚未完全解放出来。人民卫生出版社在这种处境下,乃进行所谓第二版的修订,做了一些改动,即黄家驷院长仍列为主编,但加上“中医院外科修订”字样。虽然第二版执笔者的姓名仍然列出在封面后的第二页中,但加上“原”字,改为“原执笔者”,在章节目录上则不再署名;封面后的第一页加上醒目的“毛主席语录”:“备战、备荒、为人民”,“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等等。另外,增加字当时盛行的针刺麻醉内容,其他内容则与第二版完全相同,只字未改。这样就于年12月出版了这本修订本。这既不是第二版的重印,更不是第三版。当我看到了这本修订本,心情十分沉闷,但它是文化大革命大气候的产物,不敢提出任何意见。事前人民卫生出版社既没有通知我,更没有和我商量,我乃美其名为外科学的“号外版”,印数竞高达18万册。

令人痛心的是,方先之教授在文革初期受到很猛烈的冲击,数次被批斗,在年6月因肝癌去世,享年62岁。方先之教授是国内著名的骨科学家,记得他年在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外科学术会议期间,作了精彩的骨结核病灶清除术,当时很有新意。他在编写《外科学》第一版和第二版的运动系统疾病时,严谨的学术作风,认真的科学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年5月黄家驷院长召开《外科学》第三版编辑会议,请吴阶平教授担任第二主编。尽管文化大革命的动乱高潮已经过去,但大家还是心有余悸。黄家驷主编提出,医院,医院、县医院、医院、医院、中医院、医院;执笔者也不要限于专家、教授,上述单位的主治医生、护理人员也可参加编写。因此执笔者人数骤增至24单位人,其中选出21人成立了审定组,包括我们5人(黄家驷、吴阶平、曾宪九、兰锡纯、裘法祖)在内。实际上绝大多数执笔者虽然“榜上有名”,但没有编写任何文稿,编写任务还是由21位审定组人员承担,而最后的全书整理、修改工作仍然落在我和兰锡纯教授两人身上。第三版于年4月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共万字,正式转为参考书,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的青年外科医生和研究生。

年5月11~12日黄家驷、吴阶平两位主编在人民卫生出版杜召开《外科学》第四版编写会议,参加者都是分编负责人,有史玉泉(上海医科大学)、叶舜宾(白求恩医科大学)、兰锡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过邦辅(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陈中伟(上海医科大学,缺席)、张涤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柳用墨(湖南医学院)、曾宪九(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裘法祖(同济医科大学)和黎鳌(第三军医大学)等12人。会议结合近年来外科学的迅速发展,决定对全书进行重写,并详细讨论了编写内容和编写计划。当时正值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暨全国政治协商大会的前夕,黄家驷院长是全国政协委员,我是全国人大代表,编写会议选在人大、政协两大会议前两天,在时间上比较合适。记得我在5月10日乘火车到北京站时,黄家驷院长衣服上别着政协委员的出席证亲自到车站接我,这使我万分不安。黄院长大我8岁,在上海时已非常   我在年被解放出来后已可以写作了,为了纪念沈克非院长,就自年开始编写《一般外科手术学》,并于年12月署名“裘法祖主编”出版。我仍用《一般外科手术学》这个不很合适的名称,因为这是沈克非院长决定的。沈克非院长被戴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帽子,并下放农村劳动,于年患胰腺癌逝世,终年74岁。我感谢沈老对我的厚爱,他的音容也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杨子明整理)

《外科创新论坛》







































白癜风的中医治疗
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nrm.com/wazz/10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