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气候渐渐转暖。
各种微细菌、病毒等也进入一个传播、繁殖的高峰,加上气温冷暖不稳定、干燥、多风,从而引发各种流行性疾病。
常见的有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麻疹、风疹、病毒性肺炎、水痘等。
因此,春季一定要重视防病保健。
常见春季流行疾病
1.感冒
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春天是多发季节。
风热感冒的特点为起病急、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咳嗽痰黄、咽喉肿痛、口渴、尿黄、舌尖红等。
造成这种病症的原因和春季气候变化无常有很大关系,因早晚温差大,对一些身体瘦弱、上呼吸道抗病能力低、工作繁忙的人来说,更容易着凉,诱发感冒。
2.流行性腮腺炎
在人口密集和居室通风不良的春季容易流行,潜伏期为7~14天,初起症状是全身疲倦、口渴、不安,有时高热可达39℃,突出表现是耳垂周围及腮部红肿、压痛、张口或食酸性饮食使唾液分泌增多时,疼痛加重。
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
3.肝炎
春季是肝炎的高发期,特别是甲型肝炎,其发病率约占全年的70%以上。
原因:一是人群里隐性甲肝病毒携带者増多,污染饮食、饮水及环境,使健康人感染发病;二是春暖花开,探亲访友者剧增,通过密切接触甲肝患者,饮食感染的可能性増大;三是街头的饮食摊点不注意餐具消毒,造成甲肝病毒传播,因此不在街头乱吃东西,注重个人卫生,拒“甲肝”于体外。
4.水痘
水痘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而且传染性很强。
水痘的潜伏期多为半个月,起病较急,先出现发热、头痛、咽喉痛、乏力不适、四肢酸痛或恶心呕吐及腹痛等。
发热通常在39℃以下,一般经过2~5天消退。
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由躯干向头面部和四肢蔓延,起初为针尖大小的散发性红斑,迅速变为丘疹,数小时至1天内发展为绿豆样的水疱,周围可有红晕。
水疱开始为清的水珠状,以后逐渐浑浊,疱壁薄而易破,常伴有瘙痒,2~3天后干燥结痂,随后痂皮脱落,两个星期后愈合,不留疤痕。
病毒引起的小“豆豆”,不可抓破,抓破后还会导致皮肤黏膜的继发感染,甚至会出现急性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脓毒血症和败血症,另外也可并发肾炎、心肌炎。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流脑是一种春天易在儿童中流行的疾病,患病者一般多为15岁以下儿童。
流脑起病急、来势凶猛、传播快。
病初起似感冒,有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膜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6.风疹
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
症状一般为发热,伴有轻微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其后出现先面部、后颈部、再躯干四肢的淡红色斑丘疹,伴有耳后、枕部、颈下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7.麻疹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全身发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伏期一般8~14天左右。
症状主要以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口腔颊黏膜出现柯氏斑(即第二大磨牙的颊黏膜处出现针头大小白色斑点,柯氏斑是早期麻疹的特征),特殊的皮肤丘疹为特征。
8.手足口病(发疹性口腔炎)
手足口病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的传染病。
病原主要为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潜伏期平均4天。
症状主要为口腔炎(口腔黏膜现红色溃疡性疱疹),同时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并转为疱,可伴有低热、患者口腔疱疹溃疡后咀嚼时疼痛,并拒食、流涎。
该病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的手、毛巾、手帕、茶杯、玩具、床上用品等感染。
预防要点
春天是风疹、腮腺炎、水痘等疾病的高发期,应多注意预防,尤其是孕妇及孕龄妇女应特别注意。1.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擦鼻涕使用过的手纸。2.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3.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4.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物品。
5.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6.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7.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推荐阅读:
名医名家话“养生”。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音乐,养生的艺术。
喝水的容器:塑料杯、陶瓷杯、保温杯……你真的用对了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