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跟后侧,蹄球之间的皮肤表面出现红肿、亮红或黑色圆形糜烂和炎症,形成白色边缘和伴随有长毛发状或其周边附着较厚的多毛性疣,也可能见于蹄趾其它部位。患病牛不愿意行走或跛行。
二、蹄跟糜烂由于受管理条件限制,牛舍、运动场泥泞、粪尿横流,牛蹄长期泡于污水粪尿中,角质层软化,导致蹄底挫伤、刺伤,感染致病。微生物导致本病。
蹄跟严重侵蚀形成不规则的坑状货“V”型槽沟,造成跛足病。由于蹄子角质的损伤或者缺失而导致蹄子不稳固,造成受力不均匀。随着糜烂的恶化导致蹄跟溃疡。
三、趾间皮炎又叫稳定型腐蹄病,主要是由于粪便中的细菌引起的趾间皮肤发炎,该菌与趾跟腐烂有一定关系,可造成趾跟疼痛,牛蹄站立不稳。蹄趾间皮肤脱落或损坏。外层角质皲裂,导致真皮挫伤和溃疡。四、腐蹄病、污秽蹄或蜂窝织炎也叫趾间蜂窝织炎、趾间坏死杆菌病。该病主要是因牛栏过度潮湿,蹄部长期被粪尿浸渍角质软化,感染坏死杆菌,促成蹄间腐烂所致。牛蹄被碎石块、异物茬尖等刺伤后被污物封围,形成缺氧状况,也是发生本病的因素。舍饲牛群中发病率高者可达到30-40%。整个蹄子均匀的肿胀,包括悬蹄。蹄趾分开,感染产生明显的恶臭味。可能伴随发烧。奶牛肢蹄病防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当了解其致病机理与病理机制后,各牧场可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与实施计划,才能有效降低奶牛肢蹄病的发生。长按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