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义称过敏反应,是指抗原或半抗原作用于机体细胞或器官后,机体通过免疫学机制对其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常表现为免疫反应性增强,多在机体受同一种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发生,使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特点是只发生于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多数人不发生反应。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无相关性,高敏状态下,甚至极小剂量的药物亦可导致极严重的药疹。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用药一般约需4~20天后才出现临床表现,已致敏者如再次用药,则数分钟至24小时之内即可发生。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常好转。常见的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有血管神经性水肿、药物过敏性口炎和多形渗出性红斑。第一节 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管神经性水肿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疏松组织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为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无痛性皮下黏膜下水肿,好发于上唇。可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类型。 (一)病因 多数获得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患者不能找到确切原因。常见病因有以下方面: 1.食物主要包括动物性蛋白(如鱼虾、蟹贝、肉类、生奶和蛋类等)、植物性食品(如草莓、可可、番茄和大蒜等)以及某些食物调味品和添加剂,这些食物中有的可作为变应原引起机体变态反应,有的则可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2.药物许多药物通过引起机体变态反应而导致本病。常见的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和磺胺等),有些药物可为组胺释放物(如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奎宁、阿托品、毛果芸香碱、罂粟碱和多黏菌素B等)。 3.感染各种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 4.物理因素各种物理性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均可引起某些患者发病。 5.动物及植物因素动物皮毛、昆虫毒素、蛇毒、海蜇毒素及花粉等。 6.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由C1酯酶抑制物功能缺陷所致。 (二)临床表现 患者急性发病,症状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后消失。好发于头面部疏松区,唇、眼睑、舌、口底和下颌下。唇部损害可单独累及上唇或下唇,也可同时累及双唇。开始患处皮肤或黏膜有瘙痒、灼热痛。随之发生肿胀。肿胀区界限不明显,按之较韧而有弹性。水肿可在十几分钟内形成,呈淡红色或无色泽改变。若浅层毛细血管扩张时,水肿区黏膜皮肤色不正常或泛红发亮。由于神经末梢受水肿的影响,故灼热、瘙痒感明显。深部水肿,肿胀范围不等,组织微硬而有弹性,但无压痛。水肿以口唇最为多见,可表现为上唇肥厚翘突,严重时可波及鼻翼和颧部。一般在数小时或1~2日内逐渐消退。但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某些病例,除水肿外,还可伴有某一部位的荨麻疹,由于这是同病异型的皮肤变态反应,所以,血管神经性水肿也称为巨型荨麻疹。 如肿胀发生在舌部可致巨舌,波及软腭可引起口腔功能障碍。若肿胀发生在会厌处则影响呼吸,甚至导致窒息,如不立即施行气管切开,可致死亡。肿胀持续数小时或数日消退,不留痕迹,但可能复发。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突发性局限性短暂的皮肤或黏膜无凹陷性水肿,局部无压痛,色泽正常或光亮潮红,或有复发史,常可追溯食物或药物史等因素。 本病应与根尖周脓肿或蜂窝组织炎相鉴别。根尖周脓肿可在罹患区发现急性根尖周炎或牙周炎症状,而且牙痛主诉也比较明确。颌面部蜂窝织炎,病因明确,多为牙源性细菌感染,可找出病灶牙。伴有全身症状,发热可达38℃以上。肿胀发生缓慢,病区有红肿、发热、触痛,肿胀可有凹性水肿,不经治疗不会自行消退;病变发展可形成脓液溢出;用抗生素治疗有效。 (四)治疗 1.补充大量维生素Cmg~mg,注射10%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5~10mg,静脉给药。 2.口服抗过敏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4mg,一天3次;盐酸苯海拉明25mg,一天3次;异丙嗪25mg,每天3次。 3.较重者可用激素,泼尼松5mg~10mg,一天3次。 4.当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时应该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①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 ②氢化可的松20~mg,加入5%~10%葡萄糖液~ml中,静脉滴注; ③口含冰块或喉部放置冰袋; ④必要时要进行气管切开。第二节 药物过敏性口炎 药物过敏性口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局部涂搽、含漱等不同途径进入机体内,使过敏体质者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的黏膜及皮肤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一)病因 过敏体质者因使用药物引起变态反应而发病。各种药物均可引起药物过敏性口炎。常见的有抗生素类,如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及磺胺类。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催眠与抗癫痫药,如鲁米那(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等。中成药也有引起药物过敏性口炎的,但远较西药低。引起药物过敏性口炎的药物仅少数药物是全抗原,如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和某些疫苗等。大多数药物和其代谢分解产物为半抗原,需与机体内大分子的载体蛋白结合后才能成为全抗原。药物抗原通过和抗体结合或致敏淋巴细胞而产生变态反应。 (二)临床表现 药物引起变态反应需要一定的潜伏期,由初次24~48小时发作,反复发作缩短至数小时或数分钟。病损可单发于口腔,也可伴有皮肤损害。口腔病损好发于唇、颊、舌和上腭。常见病损为单个或几个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溃疡,表面有黄白色渗出物,疼痛明显。皮肤病损好发于口唇周围。颜面部,四肢下部,手、足的掌背两面,以及躯干等部位,常单个发生。表现为红斑、丘疹、大疱等,最常见的病损为圆形红斑。有时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水疱,称疱性红斑,皮肤有瘙痒不适感,疼痛不明显。病损出现在比较固定的位置,又叫固定药疹。常见于唇部周围皮肤,多有色素沉着。发病时呈暗红色,边缘比较齐,圆形或椭圆形。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1)有明确的用药史或曾有药物过敏史。 (2)突然发生的急性炎症,口腔黏膜起疱,疱破溃形成糜烂面,边缘多比较整齐。皮肤有红斑、疱疹及丘疹等病变。 (3)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后,病损很快愈合。 2.鉴别诊断 (1)多形渗出性红斑是一组累及皮肤和黏膜,以靶形或虹膜状红斑为典型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黏膜病,有自限性,且常复发。好发于青壮年,多见于春、秋两季。口腔黏膜病损可伴随皮损同时发生,亦可单独发生。口腔病损分布广泛,好发生于唇、颊、舌、腭等部位。黏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见红斑及水疱。但疱很快破溃,故最常见的病变为大面积糜烂。糜烂表面有大量渗出物形成厚的假膜。病损易出血,在唇部常形成较厚的黑紫色血痂。 (2)疱疹性口炎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婴幼儿,潜伏期约一周,发烧38~39℃,全身反应较重,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和口周皮肤出现成簇小水疱。 (四)治疗 1.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以及与其结构相似的药物。 2.大剂量维生素C口服或静注.每日1~2g;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每日1次,静脉推注,每日1次。可增加血管的致密性,减少渗出,减轻炎症反应。 3.用抗过敏药物,内服抗组胺类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4mg,每日3次;赛庚啶2~4mg,每日3次;苯海拉明25~50mg,每日3次。 4.面积广泛,糜烂和渗出严重者,可给予激素。如口服泼尼松,每日30~60mg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待症状减轻后,改为口服维持。 5.如有感染存在,选用抗生素时应注意避免使用易过敏药物,可结合细菌学检查结果选用过敏反应发生较少的抗生素(如红霉素、林可霉素等)。如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应注意有无真菌感染的可能,如确诊应尽快加用抗真菌药物。 6.局部用0.1%依沙吖啶、0.05%复方氯己定含漱剂含漱或湿敷。外用养阴生肌散、冰硼散、清胃散、青黛散等,以清热消肿,收敛生肌。 (五)预防 药物过敏性口炎预防胜于治疗,向患者交代再次接触过敏原的药物的严重性、危险性。 1.不滥用药物。尤其是易引起过敏的磺胺类药、解热镇痛药等。 2.询问药物过敏史,有过敏史者不用结构类似的药物。 3.建立药物过敏卡,让患者牢记过敏药物,看病时交给医生作为用药参考。
白癜风怎么回事天津市治疗白癜风医院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