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资讯
请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葡萄球菌,少数由厌氧菌和大肠杆菌引起。近年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和检测手段的提高,厌氧菌感染和混合感染受到广泛的重视。很多研究表明,厌氧菌感染和混合感染有明显的增加趋势。革兰阴性菌所致的蜂窝织炎较少见。本病的特点是:任何部位的皮肤均可感染,且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线,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故治疗局部感染的同时,需积极应用抗生素,早期采取抗休克措施。
急性蜂窝织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本病多因皮肤、黏膜损伤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受病菌感染所致。也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液传播而发生。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为厌氧菌、大肠杆菌感染或混合性感染。在免疫缺陷病人中,偶见革兰阴性菌引起的蜂窝织炎。
(二)发病机制
致病菌的种类不同,主要病理改变亦有不同。
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蜂窝织炎,由于链激酶和玻璃酸酶的作用病变扩展迅速,脓液稀薄、血性,易出现败血症。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蜂窝织炎易局限而形成脓肿,脓液较稠。由产气菌如大肠杆菌、厌氧杆菌、厌氧链球菌引起者,可在病变部位出现气肿,被称为捻发性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的局部改变主要是充血、肿胀,炎性细胞浸润,正常组织结构被破坏。病变中心区组织坏死、液化后形成脓肿,也可伴有周围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伴有厌氧菌感染的病变组织坏死更为严重,扩展速度更快,而且常有明显的深层组织破坏,其机制是:首先,厌氧菌常为混合感染,在病灶中类杆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杀伤力,在细胞外液酸性增加的条件下,脂肪酸可以介导氢离子透入细胞内,使细胞内液酸化,从而损害细胞功能;在酸性条件下,有些抗生素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其次,感染灶内纤维素沉积,影响了细菌的清除。因此伴有厌氧菌感染的病变尤为严重。
急性蜂窝织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局部症状病变局部红、肿、热、痛,并向周围迅速扩大。红肿的皮肤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的界限,中央部颜色较深,周围颜色较浅。感染部位较浅、组织较松弛者,肿胀明显且呈弥漫性,疼痛较轻;感染位置较深或组织较致密时,则肿胀不明显,但疼痛剧烈。
2.全身症状病人多伴有程度不同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和白细胞增高等。一般深部蜂窝织炎、厌氧菌和产气菌引起的捻发性蜂窝织炎,全身症状多较明显,可有畏寒、高热、惊厥、谵妄等严重症状。口底、颌下和颈部的急性蜂窝织炎,可发生喉头水肿和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有时炎症还可以蔓延到纵隔,引起纵隔炎及纵隔脓肿。
3.体征病变局部红肿,有明显的压痛。病灶较深者局部红肿多不明显,常常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捻发音蜂窝织炎多发生在会阴部、腹部伤口处,查体时可检捻发音;疏松结缔组织和筋膜坏死,水肿严重并伴有进行性皮肤坏死,脓液有恶臭。
1.临床表现和体征根据典型的局部和全身表现和体征可作出诊断。
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脓液的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3.影像学检查对感染程度及病原菌判断有帮助。
急性蜂窝织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外周血象
(1)白细胞计数:一般感染时,白细胞计数10×/L升高。若白细胞计数(20~30)×/L,或4×/L,或未成熟白细胞0.1%,或出现毒性颗粒时,应警惕并发感染性休克和脓毒血症。
(2)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计数升高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升高。
2.糖尿病有关检查
(1)空腹血浆葡萄糖测定:两次测定空腹血糖均升高,应考虑患糖尿病的可能。
(2)糖化血清蛋白:此试验不受临床血糖波动的影响,高于正常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
(3)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且为不可逆反应。糖尿病时常高于正常的2~3倍。
3.细菌学检查
(1)细菌培养:对多发、反复感染者,可由脓肿直接抽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有助于疖菌的诊断。
(2)药物敏感性试验:在脓液细菌培养的同时,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可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病种判断,了解局部组织破坏程度。
(1)B型超声:病灶局部组织结构紊乱,中心部呈不均匀中低回声影,周围组织水肿明显,边界不清。
(2)X线片:口底、颌下、颈部蜂窝织炎蔓延引起纵隔脓肿时,可见纵隔增宽的高密度影像。
(3)CT:周围组织水肿,中心部液化。捻发性蜂窝织炎可见有不同程度的皮下积气及深部软组织气肿。纵隔脓肿时,可见纵隔增宽的高密度影像。
2.动脉血气与pH有助于了解机体代谢状况,及时发现酸碱失衡。
急性蜂窝织炎应该如何预防?
重视皮肤的清洁,防避损伤。皮肤受伤后应及时处理;积极治疗身体的某些化脓性疾病。糖尿病病人要严格控制血糖浓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