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的集中培训,中国(福建)第14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于6月6日赴博茨瓦纳执行为期两年的医疗任务。令人自豪的是,咱厝人——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陈惠忠也在其中。
说起援外工作,“家人也是纠结了半天,再三思考商量后,觉得这是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必须去,这也是对我的一次历练。”陈惠忠医生如是说。非洲是疟疾、霍乱、艾滋病的高发区,博茨瓦纳也同样不能幸免。是啊,作为医生,陈惠忠怎么可能不懂?何止是这些风险,援外医疗的工作期限一般是2年,奔赴国外就意味着,在对父母的尽孝中,他缺席;在对爱人的陪伴中,他缺席;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他缺席。但也只有将自责和遗憾深藏心底。
在依依不舍挥别家人后,陈惠忠医生带着复杂的心情跨洲越洋奔赴非洲踏上援外的征途。
远离祖国和亲人,放弃国内沿海地区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相隔千山万水,遥远的博茨瓦纳。对国内大多数人来说,位于非洲的博茨瓦纳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当然陈惠忠也不例外。他说,尽管去之前做足了思想准备,但是当飞机降落时,地处高原地区的博茨瓦纳的景象,还是让他吃了一惊。蔬菜奇缺,空气干燥,生活艰苦,而且当地艾滋病感染率更高达17.5%,陈惠忠并没有因此而打退堂鼓,他心里明白,这些致命的疾病对援博的中国医生来说却是无可避免的职业危险,特别是在外科这类出血性较多的手术中,被感染的几率就更大。
尽管如此,抱着对援外工作的负责,对事业的珍爱,对中博两国关系的责任,“每天早上6点起床,中午不休息,只有半小时用餐时间,傍晚6:30回宿舍”,全心投入,勤勉工作,“每周停4天水还不时停电”,这也许是在国内难以体会到的艰苦,虽然到博茨瓦纳近3个月了,而日常的交接班工作交流依然还是个问题,因为整个外科医疗队是来自10多个国家。“总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只好想着法子自己充实自己”,陈惠忠医生坦言,援外生活最大的困扰是寂寞,想家。博茨瓦纳是一个接近赤道的非洲国家,和中国的时差是6小时。晚饭后回到宿舍才有网络,而此时国内已经是深夜了,因此周末与家人视频聊天成了他援博中最盼望的事儿
由于当地经济落后,整个医疗水平极低。援外医疗队既要完成繁重的医疗任务;还先后参加几次义诊,为当地百姓免费诊疗并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又要负责指导、培养受援地医疗人员,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的任务。
在缺医少药的博茨瓦纳,当地人民之所以把中国援外医疗队当做“健康守护神”,是因为中国援外医疗队不仅有着高超的医技,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危急关头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当地时间8月13日凌晨,有位当地患者因左侧腮腺蜂窝织炎,切开引流术后2天,颈部出现巨大血肿,呼吸窘迫,情况十分危急。而首医院(福医院)的当地医生却对患者随时有窒息死亡的可能而束手无策,只好向福建援博医疗队请求进行抢救性手术的帮助。时间紧迫,心血管外科医生、普外科医生、耳鼻喉科医生临危受命。术中探查到左侧腮腺水肿糜烂,弥漫性渗血。作为外科医生的陈惠忠深知这是炎症组织的出血是止血最头痛的情况,不能懈怠。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外科基本功,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手术顺利成功。这台手术对陈惠忠来说,这场与疾病和贫困的持久战才刚刚开始,治病救人是医疗队的职责。只要需要,他都会全力以赴。
陈惠忠忍着亲人相隔之苦、冒着殒命之险,在遥远的异域,不畏艰辛,牢记祖国的重托,克服语言、气候、生活等诸多困难,与当地医务人员密切合作,全心全意地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医疗服务,践行着一名中国医生的使命和承诺,发扬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树立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以实际行动阐释了“大爱无疆”的真谛。
扫描或长按下方图片即可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