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后脓肿为咽后隙的化脓性炎症,早期为蜂窝织炎,继而成为脓肿。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多由于口、咽、鼻腔、鼻窦感染,咽后壁异物、外伤等引起。慢性者多系颈椎和咽后隙淋巴结结核引起的冷脓肿。前者多见于3岁以下幼儿,后者多见于青少年。
咽后脓肿病因
1、急性型最常见为咽后淋巴结化脓,发生于3岁以下幼儿。由于口、咽、鼻腔及鼻窦的感染,引起咽后淋巴结炎,进而化脓,脓液蓄积在口咽后方咽后隙的一侧。此外,咽后壁损伤(异物或其他外伤)后感染、或邻近组织炎症扩散进入咽后隙,也可发生咽后脓肿。致病菌与扁桃体周脓肿相似。
2、慢性型多由颈椎结核引起。
病理
1、咽后淋巴结感染:口腔、咽、鼻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引起咽后隙淋巴结炎,进而化脓形成脓肿。
2、咽后间隙外伤、异物致咽后间隙蜂窝织炎,形成脓肿。
3、颈椎结核时脓液蓄积于颈椎与椎前筋膜之间,向前穿破椎前筋膜进入咽后间隙而形成结核性咽后脓肿,称冷脓肿。亦有因颈淋巴结核致咽后结核脓肿者,多见于成人。
咽后脓肿有哪些临床表现?
咽后脓肿为咽后隙的化脓性炎症,早期为蜂窝织炎,继而成为脓肿。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多由于口、咽、鼻腔、鼻窦感染,咽后壁异物、外伤等引起。慢性者多系颈椎和咽后隙淋巴结结核引起的冷脓肿。前者多见于3岁以下幼儿,后者多见于青少年。
急性型者起病较急,畏寒、高热、咳嗽、咽痛、吞咽困难,吮乳时啼器、呛咳或拒食,讲话或哭声含糊不清,睡时打鼾,呼吸不畅,头常偏向患侧。
结核性冷脓肿发病较慢,常有午后低热,盗汗、咳嗽、虚弱等结核病症状,无咽痛,渐觉咽部梗阻感及吞咽不便。
咽后脓肿的治疗
急性脓肿应及时切开排脓。术前应充分准备好器械、照明及吸痰器。患儿取仰卧头低位避免术中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引起窒息。用压舌板或直达喉镜暴露咽后壁,在脓肿最隆起处进行穿刺抽脓,然后在脓肿最低部作一纵形刀口,以长血管钳扩大创口,畅通引流。每日复查,如有积脓,再用血管钳撑开切口引流,直至痊愈。
术前及术后应给大量抗生素静脉滴注,以控制感染,并行支持疗法。
其他方案:
1、急性咽后脓肿施行切开排脓。取仰卧头低位,用压舌板或进接喉镜轻压舌根暴露口咽后壁,即以长粗穿刺针穿刺抽脓。随后用尖刀在脓肿下部做一纵切口,并用长血管钳撑大切口,排尽脓液;术中随时用吸引管吸出脓液。喉咽部脓肿,可在直接喉镜下进行手术;操作方法同上,术中应准备好氧气、气管切开包、喉镜及接管等器械,以便在意外情况出现时使用。术后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3天后复查伤口,如有积脓,再用血管钳撑开切口排脓。若因设备条件所限不能施行手术,可考虑抽脓治疗。有些病例经反复抽脓,也能痊愈。
2、结核性咽后脓肿除抗痨治疗外,可在口内穿刺抽脓,脓腔内注入0.25g链霉素液,但不可在咽部切开。并发颈椎结核者,宜由骨科医师在治疗颈椎结核的同时,取颈外切口排脓。
安全提示
婴幼儿发生咽后脓肿者较多。
结核性咽后脓肿应抗结核药物治疗,不应切开排脓,以防形成慢性窦道,可穿刺抽脓。必要时可做颈侧切开引流,同时将病变颈椎搔刮,将坏死骨质去除。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权说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