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蹄部的修蹄与护理意义
1、为保证奶牛蹄的健康,降低因肢蹄疾病给牧场造成的巨大损失,生产更大的效益,蹄部的健康至关重要。
2、蹄病是奶牛场损失最大的疾病之一,因蹄病导致大量奶牛被淘汰。
3、蹄病病牛空怀期增加28天。
4、每年,每头蹄病牛带来美元经济损失。
二、肢蹄保健措施
1、坚持对牛实施浴蹄,每年10月—12月、1月—4月每周进行两次浴蹄,及有杀菌效果,还有活血化瘀、去腐生肌、固化蹄壳、收剑消肿、干燥肌肤、消炎止痛效果。
2、每年5月—9月每周进行三次浴蹄。
3、浴蹄时必须先洗净牛蹄上粪污后再浴蹄。药浴液要注意有效浓度和有效期,配制浓度要准确,并注意掌握更换药液的时间,一般经—头牛蹄浴后更换药液。
4、蹄浴池:南方地区牧场蹄浴池建在回牛舍的挤奶通道上,北方寒冷地区建在挤奶厅内。
5、蹄浴池规格:洗蹄池与浴蹄池二个,大小相等。长3.7m、宽1.2m、高0.2-0.25m,、液面高0.16m。
6、牛先经清水洗蹄池,将蹄上附沾的粪污洗去后,再经药浴池回牛舍。
7、南方牧场真菌性蹄病发生后,如果育成牛、青年牛、干奶牛也发生真菌性蹄病时,蹄浴池应建在牛舍内。
8、坚持常年修蹄,干奶时或干奶后30天内对所有的牛必进行修蹄。
9、成乳牛每年进行2次修蹄保健,去除蹄底和蹄壁多余的角质,使其负重均衡,每年3-4月、10-11月春秋两季进行牛蹄的集中检查整形。
10、对蹄病患牛应及时治疗。当蹄变形严重、蹄病发生率>2%时,应视为群发性问题,要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修蹄的适应症
1、跛行级别鉴定
1)0分:正常,行走与站立时背部平直,四肢行动自如-图1;1分:轻微跛行,站立时背部平直,行走时弓背,行动不舒展,需要检查后决定是否作处理-图2;2分:中度跛行,行走与站立时背部弓背,行走时一条或多条腿点地,步伐较正常时小,需要检查并作处理-图3;3分:跛行,行走与站立时弓背,一条或多条腿运动障碍,行走时有意识的保护瘸腿,但瘸腿还可以负重,需要检查并做处理-图4;4分:严重跛行,行走与站立时弓背,瘸腿不能负重,起卧困难,需要立即处理
2)全群没有变形蹄的情况下对泌乳牛有计划的进行保健修蹄工作。
3)对蹄病患牛应及时治疗。
4)当蹄变形严重、蹄病发生率>2%时,应视为群发性问题,要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对延长蹄、变形蹄、剪蹄、蹄底溃疡、蹄糜烂、指(趾)间增殖、蹄底刺伤、蹄冠蜂窝织炎等蹄病,均应在干奶期进行修蹄与治疗。
3、干奶期是最佳的蹄部护理时期。
四、修蹄操作规程
1、各场在挤奶通道一旁建修蹄通道、干奶牛舍内设计修蹄通道,保定台或保定架放在修蹄通道内。
2、将患有蹄病的牛赶入保定架或翻板式电动保定台上进行保定。
3、根据蹄病具体情况,对蹄部进行修整、消毒与包扎。
4、牛蹄上面的粪便用水冲洗干净或擦干净。
5、根据牛蹄的变形程度用修蹄钳切除多余的角质,剪出接近正常蹄子的形状。蹄前壁长一般为并起的四指宽度一样长。(正常蹄的长度为:前蹄蹄前壁长7-8厘米,后蹄趾长8-9厘米蹄底厚度为5-7毫米)。
6、先修蹄弓。修蹄弓时候要求内侧光滑不能有棱角,同时也保留适当的负重面(负重面宽度不能小于1.5厘米)。修蹄弓时候距蹄尖1cm处内侧和蹄底最容易出血,所以修蹄时多加小心。如出血用高锰酸钾止血;伤口大时用高锰酸钾止血的同时用松榴油敷在出血部并打蹄底绷带。
7、用电刨或修蹄刀把蹄底和蹄外侧的棱角修平,修光滑,但不能过度削切。蹄外侧的硬壳尽量不修。
8、做好修蹄记录(牛号、圈舍、修蹄日期、操作员等信息),报送信息中心建电子档案。
9、在保定修蹄过程中,严禁牛过度骚动,注意保胎,防止对奶牛腹部产生撞击,引起外伤性流产。对在修蹄过程中因牛体受伤有发生外伤性流产可疑者,应肌肉注射黄体酮。
10、管理/监督/执行/检查:奶牛干奶期保健操作规程的成功,需要各个场长、兽医主管和员工齐心协力去执行,加大检查力度,使操作规程落到实处。
五、常见的蹄病
1、指(趾)间皮炎(蹄叉炎)
症状:指(趾)间炎性渗出,肿胀,疼痛。
治疗:首先把病牛上蹄台检查,然后用水或0.1%高锰酸钾消毒液清洗干净整个蹄子,同时清除蹄叉内坏死组织及化脓物,再用5%碘酊消毒蹄叉,并用一块比创口大1∕3的脱脂棉和消炎粉敷在蹄叉内,用修蹄绷带包扎好。修蹄后立即肌肉注射优包康25ml+氟尼辛葡甲胺20ml,连用3天。一周复查一次,并做好详细记录。
2、指(趾)间皮肤增殖
症状:在两指(趾)间隙形成舌状突起,不断增大增厚,在两指(趾)间向两蹄踵间延伸,表面受地面的摩擦破溃感染。严重的引起跛行。
治疗:对小的增值物,可用高锰酸钾粉腐蚀,大的增值物先用5%碘酊消毒,然后用消毒的手术刀切除掉,创面撒布消炎粉后绷带包扎。
3、蹄底角质糜烂
症状:在蹄底或蹄踵部的角质变成黑色,角质腐烂后形成深坑并逐渐向周围扩散,角质溃栏处填塞泥土粪污,但因没有扩延到真皮,无明显跛行。
治疗:
1)用削蹄刀或挖蹄刀去除蹄底所有已腐烂的角质,彻底挖出填塞的泥土粪污,使蹄底腐烂的角质去除、形成新鲜面。
2)凡蹄底角质有分层或潜道处,均应将外层分离的角质剔除。
3)用松馏油填塞蹄底部,打蹄底绷带。
4、蹄底化脓
症状:蹄底角质层局部糜烂并波及到蹄真皮,病蹄不敢负重,跛行呈中度到重度的支跛。运步时以蹄尖轻轻负重或不敢负重。
治疗:
1)用0.1%新洁尔灭或0.1%高锰酸钾清洗与消毒蹄。
2)用削蹄刀或勾刀剔除蹄底腐烂的角质,并深挖至蹄底真皮部。
3)充分排除蹄底真皮部的炎性渗出物。
4)用双氧水冲洗蹄底真皮感染部。
5)用生理盐水再次冲洗。
6)蹄底真皮处撒布消炎粉涂抹护蹄膏。
7)外敷补蹄膏脱脂棉。
8)打修蹄绷带。
9)肌肉注射优包康。每天一次连注3天。
10)每隔3-4天更换一次药和蹄绷带。
5、指(趾)间蜂窝织炎(腐蹄病)
症状:指(趾)皮下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热痛明显,跛行明显,常伴有关节活动受限,并常常形成1至数个化脓性瘘管。
治疗:
局部处理:用检蹄钳钳压蹄底,检查蹄底有无明显疼痛点,凡有明显痛点处且蹄底角质变软变色者,应修蹄。
先用5%碘酊消毒蹄底,用挖蹄刀对蹄底角质变色软化处挖削,当到达蹄真皮时,可排出恶臭化脓性渗出物,用双氧水冲洗→生理盐水冲洗→消炎粉→补蹄膏绷带包扎,两天换一次药。
用青霉素钠万单位、0.5%盐酸普鲁卡因40ml、于肿胀部的稍上方分3-4个点肌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5天。
全身用头孢噻呋钠15g,溶于5%葡萄氯化钠0ml中,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5天。
6、疣状皮炎
症状:是须毛癣菌引起的一种癣病。在两蹄球间长出白色的长毛,局部皮肤炎性渗出,然后在两蹄球间长出似草莓样增生物,局部感染渗出物呈煤焦油色,恶臭。最后两蹄球萎缩,蹄变形、蹄尖部直立呈重度跛行。
治疗:
1)加强卧床、粪道及挤奶通道的粪便清理与消毒。
2)泌乳牛挤奶通道上蹄浴:蹄康蹄浴,发病期间每天一次,连续四天。休息三天后再连续四天。
3)干奶牛和围产牛,用蹄康原液喷雾蹄部,每天一次,连续四天。休息三天后再连续四天。喷雾蹄部时,注意喷蹄球部。
4)修蹄:先用0.1%高锰酸钾水清洗蹄球部,用修蹄勾刀或手术刀切除蹄球部增生物,再用5%碘酊消毒创面,创面撒布土霉素粉外敷补蹄膏脱脂棉、打蹄绷带,并在干燥的运动场上自由散放。
5)做好浴蹄。
7、蹄底挫伤
症状:牛蹄底角质过度磨损,蹄底角质变薄;或牛蹄长期浸泡在粪尿中,蹄底角质变软的情况下,牛在运动中因地面不平,误踏在地面石子或硬的突出物体上,而导致蹄底真皮发生挫伤。引起蹄底真皮的渗出与淤血而出现中度到重度的跛行。
治疗:
1)保持粪道和挤奶通道上的卫生,及时清除积粪积水。
2)挤奶通道上要铺设橡胶垫。
3)对已发生蹄底挫伤的牛可用氟尼辛葡甲胺20ml/次,肌肉注射,每天注射1次,连用2-3次即可治愈。
8、白线裂
症状:蹄壁角质层与蹄底角质层的分界线形成一条白色的线,这条线又是蹄壁角质和蹄壁真皮的分界标志。当护蹄不良的情况下,白线裂开引起蹄真皮的感染而表现中度到重度的跛行。
治疗:
1)保持挤奶通道及粪道的卫生及时清除积粪积水。
2)牛保定在修蹄台上。
3)用0.1%高锰酸钾水清洗患病蹄底。
4)用消毒的挖蹄刀对蹄白线裂开部位的角质层挖削,显露出蹄底真皮。
5)排除蹄底真皮中蓄积的炎性渗出物。
6)用双氧水冲洗,再用生理盐水冲洗。
7)敷消炎粉。
8)敷带有补蹄膏的脱脂棉,打好修蹄绷带。
中刍联众畜牧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先进养殖技术和理念,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有效性负责,如涉及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平台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