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吴师机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小儿推拿的治疗法则与内治法基本一样,谨守病机,以期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应用于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腹痛、脱肛、感冒、咳嗽、哮喘、发热、遗尿、夜啼、肌性斜颈、落枕、惊风等疾病,有较好的效果。
操作步骤
首先选择一个较为安静、温馨的环境,尽量避免孩子哭闹。
接下来选用推拿介质。在推拿施术穴位的皮肤涂敷不同剂型的滑润剂能发挥推拿和药物的综合治疗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也能滑润、保护皮肤,使手法更加灵活自如。
一般来说,病属表证,多选用解表药,如葱汁、姜汁、薄荷汁等;属血瘀,宜选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如红花鸡油膏等;属热证,则选用寒凉药物作介质,如薄荷汁、猪胆汁、淡竹叶浸液。对于未病的小儿可使用婴儿专用的爽身粉。
最后配合不同的手法即可达到较好的疗效。由于小儿肌肤娇嫩、神气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特别要注意手法,强调轻柔、渗透,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操作的基本手法有: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运法、捏法、擦法、捣法、捻法、刮法、摇法、拍法。
小儿推拿消化系统图解
1.腹部按摩
位置:小儿腹部,脐部附近。
手法:小儿采取平卧位,操作者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作圆周运动。顺大肠方向为泻,适宜大便偏干者;逆大肠方向为补,适宜大便偏稀者;一般多选择顺、逆各半,约按摩50~次。
注意: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应轻重适宜。操作者的手不宜过凉,应温暖。
2.足底按摩(揉涌泉穴)
位置:涌泉穴在脚心,屈趾时,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
手法:操作者用中指、食指或拇指指端揉该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按揉2~3分钟。
3.按揉推四横纹
位置:四横纹穴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手法: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也可推四横纹穴,将小儿四指并拢,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自小儿的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推50~次。
4.按揉推板门穴
位置: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
手法: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顺、逆时针皆可。按揉时,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按揉2~3分钟,推50~次。
5.推脾经穴
位置:脾经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
手法:操作时,操作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操作者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次,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
6.按摩掌心
位置:小儿手掌中心位置为掌心。
手法: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摩小儿掌心50~次,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
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慎推拿。
小儿疾病的病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影响疾病的愈后转归,故推拿疗法应由专业医师执行,且必要时需配合内治法协同治疗。
禁忌证
小儿推拿疗法治疗范围广泛,效果良好,但也有一些情况不适合使用,如下:
1.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疥疮者,局部不宜推拿。
2.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患者不宜推拿。
3.各种恶性肿瘤、外伤、骨折、骨头脱位等患者不宜推拿。
4.某种急性传染病,如急性肝炎、肺结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
作者:马晴晴;编辑:寸心
热文推荐
围观
村医生存、执业及生活现状真实情况大调查热文
这样搞村卫生室,劳民劳医更伤国家财产!须知
别等村医走光了,再提收入待遇速看
乡村振兴拉响号角,乡村医生担负重任质疑
乡村医生的收入该有多少?讨论
村里有人非法行医,该问责村干部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