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若有光
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Flaubert)继承了巴尔扎克书写当代的现实主义传统,但是在他的小说中,主人公(hero)不再是英雄(hero)或者是追求成为英雄的人物。这位出身医生家庭的文学大师,他用笔如用手术刀,细致入微、游刃有余地进行小说叙述;“美学就是真实……现实并不屈从于理想,而是适合于理想”,他执着于写作材料的考证,致力于文本的细节推敲、语言锤炼。由于福楼拜对极端客观的追求,他被自然主义作家们尊为“自然主义之父”。
现代翻译家、《包法利夫人》译者、《福楼拜评传》作者李健吾先生对福楼拜推崇备至,他如是说:斯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但福楼拜,堪称完美。
年4月,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发表在《巴黎杂志》,这部用四年多时间完成的小说,甫一发表,就引发轩然大波。
这部小说不仅冲击了当时所谓的公序良俗,还深刻影响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发展方向。以至于,“年”这个年份,都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坐标。就像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清算骑士小说那样,《包法利夫人》对浪漫主义进行了一次清算,还树立了现实主义的一些标尺,因此也有人也把福楼拜誉为“现代小说之父”。
《包法利夫人》这部教科书式的大师小说,讲述的却是一个小镇女子的爱情悲剧。爱玛是一位富农的的女儿,天生丽质,被父亲送进修道院接受上等教育,却使她沉湎于上流社会浪漫、风流生活的幻想。在嫁给乡村医生查理·包法利这个老实人后,爱玛无法忍受丈夫的平庸,接连出轨小镇地主罗道尔弗、小镇青年莱昂,又接连遭到抛弃。放浪的生活,使得爱玛债台高筑,走投无路之际,她选择了吞食砒霜自尽。
这部小说的主角,无疑是书名所提的包法利夫人——爱玛,而最出名的,我却认为应该是查理·包法利,毕竟初读者一看到书名,多半都会去想包法利是谁,其次再是他的夫人;甚至很多人可能忘记了“爱玛”这个浪漫的闺名,也难以忘记爱玛的夫姓吧。但就是这个最出名的人,又是整部小说中最没存在感的一个人。虽然小说一开始就是从他开始叙述的,可根据阅读西方小说的一点不成熟的经验判断,最初出场的大概都不是主角。
查理·包法利思想平庸、举止愚钝,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至始至终都笼罩着整部小说。他太具象征性,就像一场戏的背景布,几乎不参与戏剧,却不能缺乏。比如爱玛死后,你会担心他们的女儿贝尔特怎么办?想着罗道尔弗他们会怎样?却不太会关心查理·包法利要怎么样,他也确实没有怎么样,他不愤怒、不生气,坦然认为“错的是命运”。
福楼拜是把查理·包法利写得有血有肉,可他再有血有肉,也是一个符号般的存在,死水一般的存在,就连死也激不起波澜。他抱着头,倒咽下苦痛,无声无息,直到女儿贝尔特找见他,轻轻一推,“原来他已经死了”。
无论是丈夫还是父亲,这个男人都是一个若有若无的存在,可他为什么要存在?他几乎只是为了爱玛的夫姓而生,而土味儿的包法利(Bovary,词根中“bov”含有牛的意思),也只是为了消解爱玛这个名字所赋予的浪漫。有人说,他代表着当时那个平庸浑噩的社会,看似没有给人束缚,也不会给人希望——百多年后当今社会,何其相似。最后,当平庸浑噩的社会的代表死了,孤儿贝尔特·包法利作为新生代,是会陷入深渊,重蹈父亲或者母亲的覆辙,还是会就此解脱了?不得而知。
福楼拜曾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在写死包法利后,他还为之悲伤饮泣。其实他不仅像包法利夫人,或许也像包法利夫人的女儿,而他的父亲老福楼拜之于他,既像查理·包法利之于爱玛,又像查理·包法利之于贝尔特。
老福楼拜是一医院的一名主任外科医生,母亲也是医生世家出身的,他本人从小就学得细密的分析方法和注重科学的准确性。但他不愿囿于父亲的统治,“富二代”的优渥生活一直困扰着他的内心。年6月7日,第一次经历癫痫类病症发作后,在写给诗人、记者朋友路易·科姆南的一封信中,福楼拜说:“您体验过烦闷吗?不是一般的、平常的烦闷——此种烦闷来自游手好闲或疾病,而是那种现代的、腐蚀人心的烦闷——此种烦闷能把一个聪明人变成走动的影子、能思想的幽灵……”
随后,福楼拜被迫结束了在巴黎的学业,借病专事写作,为此,父亲在塞纳河畔给他购置了一栋乡间别墅。年,跟查理·包法利一样,作为父亲的老福楼拜,也悄无声息地死去,死于大腿蜂窝组织炎后遗症。福楼拜获得了一大笔遗产,为他幽居一生、任性地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说,《包法利夫人》所要表现的是人类命运的精妙的微积分,不是社会环境的加减乘除。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
曾美丽恍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