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手蜂窝织炎治疗专科医院 >> 手蜂窝织炎诊断 >> 指南共识l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

指南共识l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304/4780798.html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

(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

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11(2):92-

八、糖尿病足截肢

要点提示

糖尿病足患者年龄越大,病程越长,HbA1c水平及糖尿病足分级越高,截肢风险越大(推荐,A级)

控制感染及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是减少糖尿病足截肢的重要保障措施(推荐,A级)

经皮氧分压、血管造影及MRI检查有助于确定糖尿病足截肢平面(推荐,B级)

糖尿病足适时小范围截肢可以避免大截肢和提高患者生存率(推荐,B级)

糖尿病足从足部皮肤到骨与关节的各层组织均可受累,严重者可发生局部或全足坏疽,治疗困难,为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患者残疾、死亡的重要原因。截肢是糖尿病足治疗的终末手段,包括小范围截肢和大范围截肢:踝关节及其以远水平的关节离断为小截肢,踝关节水平以上的截肢为大截肢。鉴于目前糖尿病足的手术治疗缺乏专业性、适用性和标准性指导意见,一些能够保肢患者因治疗方法选择不当最后导致不同程度的截肢。

(一)糖尿病足截肢的危险因素

在我国,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趾)率从年的27.3%降至年的19.03%,其中大截肢率从年的12.1%降至2.14%,但小截肢率没有变化,分别为15.2%与16.88%,占非创伤性截肢的34.5%~39.5%[11,],远高于国外发达国家;严重肢体缺血患者即使行血管重建手术,术后3年累积截肢或死亡率仍高达48.8%,远高于间歇性跛行患者(12.9%)[]。

1.糖尿病足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

DFU患者大截肢的危险因素:

包括白细胞计数升高和既往足溃疡史,

小截肢的危险因素:

包括糖尿病病程长、白细胞计数升高、DFI、足畸形以及血管重建手术史[11]。

年龄及糖尿病病程:

年龄越大及糖尿病病程越长,糖尿病并发症与合并症越多越重,其住院截肢率明显增加[11,14-15,,]。

血糖水平:

HbA1c越高,预后越差[],HbA1c是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15,,,]。积极控制高血糖,可缩短足溃疡愈合所需时间。

LEAD:

糖尿病足合并LEAD是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14-15,,,,],LEAD病情越重,截肢风险越高[]。

糖尿病足严重程度:

Wanger分级越高,截肢风险明显增加[14-15,,,,,]。既往截肢(趾)史也是糖尿病足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

2.糖尿病足截肢的相对危险因素

全身状况差[11,,,]:

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终末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危重患者以及营养不良等患者,对症支持治疗比较困难时截肢不可避免。

治疗不恰当或缺乏多学科协作[,,]:

缺血型、神经缺血型及神经型糖尿病足的治疗策略不同,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时机非常重要,往往需要多学科相互协作共同进行,否则截肢不可避免。

预防措施不力[]:

强化糖尿病患者教育,如良好血糖控制、减压治疗、禁烟、足部护理等措施能够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减少DFU的复发。放任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糖尿病足再发的重要因素。

(二)糖尿病足截肢的手术适应证

无论是周围神经病变,还是周围血管病变,伴或不伴感染,足趾出现坏疽或小腿、足部已出现严重感染者,为防止感染扩散危及生命,截肢是唯一的选择。截肢是一项严重的致残性手术,在肢体完全失去生理功能的条件下,为了挽救或延长患者生命的一种不得已的措施,截肢术后,患者余生将失去一部分肢体,丧失一定的功能和造成某些缺陷。糖尿病足患者对于大截肢的恐惧远胜于死亡、足部感染及终末期肾脏疾病[],因此对于足病患者,在手术前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同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征得家属和患者本人的同意。

其手术适应证如下:

Wanger4级及以上的坏疽。

Wanger3级合并严重感染伴随全身症状(主要是全身炎症反应)危及生命,如气性坏疽;不能控制的化脓性关节炎;长期存在的慢性骨髓炎引起肢体严重畸形,功能丧失,甚至诱发癌变。

严重肢体缺血经过积极内科保守治疗、各种血管重建手术(包括血管旁路手术治疗和腔内治疗)仍出现不能耐受的疼痛、肢体坏死或感染播散。

糖尿病Charcot神经骨关节病合并感染经综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功能者,截肢后安装义肢可改善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相对适应证。

(三)糖尿病足截肢平面的评估

截肢平面的正确选择既是保证创面一期愈合的关键,又是降低残疾等级(截肢/趾平面)、利于装配义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近端截肢固然可以保证伤口愈合,但是患者可能失去或减少康复和行动的能力;供血不足的残端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愈合,甚至面临第二次截肢。

截肢平面的确定基于适当的血供、坏死组织的范围,理想的平面是在保证创面完全愈合的最远端。一般原则是,在最大保留下肢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截肢平面。患者身体状况、糖尿病足累及的部位、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局部组织对感染的易感性、创面愈合能力等是影响选择糖尿病足截肢方式和方法的重要因素。截肢后仍要重视糖尿病的综合治疗,防止截肢平面的进一步上升[]。

有许多方法用于客观地衡量糖尿病足的截肢平面,但是还没有一项可成为绝对标准。以下几种检查方法常作为截肢平面选择的辅助手段[,,,]:

临床判断:

根据肢体颜色、皮肤温度、外周动脉搏动情况、动脉造影结果和术中皮肤边缘出血情况判断,但往往低估截肢平面,失败率为10%~50%,通常需要再次截肢;当临床结果可疑时,年轻患者可选择较低的平面截肢,而年老患者的截肢平面相对较高。

血流多普勒动脉节段性测压:

多普勒动脉测压检查在判断膝上和膝下截肢较准确,是判断肢体血供及截肢平面的基础筛查。

经皮氧分压测定:

对截肢平面的愈合有较好预测效果。氧分压低于2.67kPa(20mmHg,1mmHg=0.kPa)时,提示截肢平面愈合能力欠佳,而氧分压超过5.33kPa(40mmHg)时,提示截肢平面的预后良好。经皮氧分压测定与动脉的实际灌注压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组织缺血的情况下,可使手术者避免出现皮瓣的不愈合。

动脉造影:

动脉造影包括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一种预测下肢缺血预后最直观的方法,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最准确。通过积极有效的血管重建手术治疗,不仅能够降低缺血性糖尿病足的截肢平面,还能够减少截肢的发生。

其他影像学检查:

首选X线检查,骨皮质连续性缺失,骨的破坏、周围骨膜新骨的形成;在骨髓炎的前14d,X线表现可能正常,因此临床高度怀疑有骨髓炎而初次X线片检查结果为阴性时,应对患者进行连续多次拍片检查。CT可以显示骨骼受累情况,MRI有助于早期发现骨髓炎,能较好地鉴别骨髓炎和Charcot神经关节病。核素扫描可以鉴别软组织炎症性质是感染还是非感染。影像学检查能够帮助诊断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指导截肢与否及协助判断截肢平面。

(四)糖尿病足截肢手术方法

糖尿病足截肢术主要包括小范围截肢术和大范围截肢术。

1.小范围截肢术:

包括截趾术、跖列切除术及部分足截肢术。为确保小范围截肢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需对患肢进行血液灌注评估。当足背经皮氧分压≥30mmHg,节段性灌注压≥70mmHg时,提示创面的愈合几率较大[]。当有临床证据提示患足发生缺血时,应对患足远端行动脉造影检查,依靠临床经验判断失败率较高[]。糖尿病足趾坏疽、足趾感染、慢性骨髓炎,神经病变引起的足趾溃疡,虽未感染,但是出现难以忍耐的静息痛时应采取截趾及趾间关节离断术。当糖尿病足坏疽或感染累及几个足趾,感染超过足趾蹼时,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前足功能,维持足部平衡,应采取跖列切除术。当前足坏疽向近端延伸,缺少合适的软组织覆盖跖骨干时,可以考虑行中足截肢术。中足截肢术包括Lisfranc截肢术和Chopart截肢术。当足广泛坏疽或感染无法通过中足截肢解决时,可考虑行Syme截肢术。对于前足无法重建,但后足结构相对完整的患者,可以考虑行Pirogoff截肢术。

小范围截肢使足部外形改变,造成足部的受压点和生物力学特性也随之改变。切除了原溃疡部位后,其邻近部位由于所受的异常压力增加,具有较高的发生转移性溃疡的风险,因此建议患者在术后穿合适的矫形鞋,均匀分散足底压力,避免转移性溃疡的发生[]。

糖尿病足无论是合并急性缺血还是急性蜂窝组织炎,为减少小范围截肢术后创面感染的发生,患足均应严格制动,并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和局部清创引流。如果患足残端出现蜂窝组织炎或深部感染迹象,则必须保持截肢创面开放。在少数顽固性感染患者,可考虑行开放性截趾或跖列切除,避免感染向上扩展。糖尿病足合并骨髓炎患者治疗较困难,治疗措施包括控制血糖、患足禁止负重、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广泛清除坏死及感染组织,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必须清除感染的骨组织[,]。部分患者可在炎症急性期过后再对感染骨行截骨术,但必须充分考虑截肢平面,必要时也可考虑大范围截肢术[]。对血流灌注不足的患足,如果接受旁路手术后能适当恢复血流灌注,可在截骨的同时行侧支血管重建术[],患足血流灌注的恢复有助于提高局部抗菌药物浓度,促进组织愈合。

2.大范围截肢术:

包括小腿截肢术、膝关节离断术、大腿截肢术。当远端动脉闭塞和足坏疽通过积极治疗及小范围截肢伤口仍无法愈合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膝下截肢是最佳选择[]。初次即行膝上截肢术的适应证包括:腘动脉完全闭塞而腘下动脉无法修复重建的患者,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以及无法经受多次手术的老年患者[]。

目前,在行截肢术时保留膝关节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保留膝关节有助于义肢安装并最大限度保留患者步行能力,有利于患者康复。对无法安装义肢的老年患者,保留膝关节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对于体质较差、行动不便、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如果足部已发生坏疽或慢性感染,宜行根治性大腿截肢术。创面感染和残端坏死是导致二次截肢的常见原因,约15%的膝下截肢患者最终需行膝上截肢[]。

糖尿病足截肢者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时间3.12年(其中小截肢术患者为5.5年,大截肢术患者为1.9年),术后5年生存率约40%,年龄、大截肢手术是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即使调整年龄、吸烟状况、高血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肾功能后,踝臂指数异常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大截肢术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24.1%,小截肢或非截肢手术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93.0%[],因此在临床上,对于糖尿病足患者,实施截肢手术应当慎重,同时做好相应的术前准备以及多学科协作,尽量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内分泌代谢病疾病

CK医学科普

内分泌代谢病知识架构

CK医学科普

内分泌代谢病分级诊疗

CK医学科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nrm.com/wahl/116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