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疗法是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肌肤柔软、肠胃柔弱、筋骨不强、血脉不充、免疫力低下、在外易受风寒湿热侵袭,在内又易被乳食不节所伤,发病容易、迅速传播),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和部位施以不同的手法,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防病治病的外治疗法。
主要适用对象:
6岁以下小儿
顺序:
头面→上肢→胸腹→腰背→下肢/头面→胸腹腰背→上肢→下肢
时间及次数:
1-2次/d,20-30min/次。
(一般刺激量较小的手法如滚、推、揉等,操作次数多;刺激量重的手法如掐、点、叩击等,操作时间短)
使用介质:
如按摩油等,润滑皮肤,提高疗效。
操作者应双手清洁,剪短指甲,避免佩戴手表、戒指、手镯等饰物。
常用推拿手法
由于小儿肌肤娇嫩、神气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特别要注意手法,强调轻柔、渗透,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操作的基本手法有:
推法、揉法、按法、搓法、拿法、捏法、擦法、捻法、摇法、拍法。
小儿推拿特定穴是除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以外的一些特定穴位。有点状、线状和面状,且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小儿推拿所使用的穴位,根据其手法操作可分为直线、旋转及垂直方向,可根据操作方向来决定补泻原则。
1.直线方向
主要是应用推、捏等法施于直线状穴位。
2.旋转方向
多用于揉、运、摩等手法,施于面、点状穴位。
3.垂直方向
多用于按、掐、拿等手法,施于点状穴位。
痉挛型脑瘫
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时,可根据其牵张反射亢进、持续性肌紧张引起运动障碍两个特征进行治疗。双瘫,侧重于治疗双下肢,腰腹部;偏瘫,侧重于治疗偏瘫侧的上下肢及对侧头顶颞部。治疗原则:缓解痉挛、疏通经络。
操作
体位:
仰卧位或坐位。
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穴向上经神庭穴推至百会穴,反复操作3遍,用拇指螺纹面按揉以上穴位,每穴约0.5min,以酸麻胀得气为宜。用一指禅推法,推以上头部四条标准线,从上向下,反复操作3遍,用五指梳法,从前发际梳至后发际。用双手五指梳法从顶部分梳至耳部,反复操作5遍。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缓解肌痉挛。
仰卧位
1.按揉肩关节周围及上肢软组织,从肩到腕,反复操作3~5遍。
一手固定患儿的上肢,另一手用滚法,从肩到腕,滚上肢3~5遍。用拇指螺纹面点揉以上腧穴,每穴约0.5min
以酸麻胀得气为宜。轻摇肩、肘、腕、指关节。揉搓上肢,捻五指各3~5遍。
2.用按揉法,滚法作用于下肢前侧(从腹股沟至髌骨上缘),内侧(从腹股沟至股骨内侧髁),外侧(从髀关穴经足三里至解溪穴)。从上向下,反复操作3~5遍。
用拇指螺纹面按揉以上腧穴,每穴约半分钟,以酸麻胀得气为宜。双侧下肢屈髋屈膝,摇髋、膝、踝关节及腰部3~5遍。
肌张力低下型脑瘫
主要特点是肌张力低下,抗重力肌发育障碍自主活动的能力低下,呈软瘫状态。推拿时应给予稍强手法刺激如快速牵拉、挤压、推压、拍打、叩击、擦刷等。
治疗原则:
强筋壮骨,活血生肌。
操作:
用拿捏法或推揉法作用于肩及上肢部的手三阴经络,手三阳经络。3~5遍。推压或挤压肩肘腕关节各半分钟。腰背部,下肢后侧部取穴及部位:肺俞、肝俞、胃俞、脾俞、命门、腰阳关、八髎、环跳、居髎、承扶、委中、承山、飞扬、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第一条侧线,下肢后侧部。
脾胃虚弱的推拿方法
术者用拇指桡侧或食中指二指指面沿指尖至指根方向直推患儿拇指桡侧~下,取左手或右手均可。
可健脾和胃,补益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等。
上图有和胃消食作用
清大肠
术者以拇指桡侧面着力,沿小儿示指桡侧缘,自指尖直推至指根~次。有消食导滞作用,适用于便秘、食积患儿。
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旋摩5分钟。能健脾和胃,为小儿常用保健手法。术者用中指指端按揉中脘穴~次。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适用于小儿食欲不振、食积、嗳气等。
癫痫的推拿方法
拿按风池,拿3~5次后按1次,操作1~3min。可平肝熄风,开窍醒神。
推天柱至玉枕
术者以中指指面自患儿天柱穴推至玉枕。天柱透玉枕为治疗癫痫之经验用穴,可调整脑部的经气,有熄风止痉作用
禁忌症
1.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疥疮者,局部不宜推拿。
2.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患者不宜推拿。
3.各种恶性肿瘤、外伤、骨折、骨头脱位等患者不宜推拿。
4.某种急性传染病,如急性肝炎、肺结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
5.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慎推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